12
2025
04

“同意”还是“不同意”?想不想过超越的写作可能——按照高考作文写作指令去写作文之“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”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68

【原题呈现】

【2025年适应性测试部分省份试卷使用】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
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:“人类本来是艺术的,本来是富于同情的。只因长大起来,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。”     

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?请写一篇文章。
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:不少于800字。

一、破题:当“是否同意”不只是选择题

看到作文题中“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”的指令,有多少同学第一反应是把它当成“打钩题”?仿佛面前摆着两张答题卡,一张印着“同意”,一张写着“不同意”,选完就能交卷。但命题人真的在让我们做这么简单的选择吗?

仔细想想,这个问句更像数学题里的“解”字——重要的不是写下“解”,而是后面的运算过程。像上面这道作文题,你表面上写着“同意”,实际却在批判“不是年龄让人失去同情,而是功利心扼杀了共情能力”;另有人高喊“不同意”,却通过分析“成年人的理性是对同情的提炼与升华”,给了材料一记漂亮的“回马枪”。这些高分作文的共同点是什么?它们都把“是否同意”当成跳板,而不是终点站。

难道命题人出题时没想过考生会二选一吗?当然想过!但他们更期待看到有人能掀开“同意与否”的桌布,露出底下真正的考题:我们该如何定义“成长”与“同情”的关系。就像材料里说“长大消磨了同情心”,你真的认为命题人只是在讨论“该不该长大”?为什么不追问:消磨同情的究竟是年龄增长,还是社会规训下的异化成长?那些困在“同意框架”里的作文,就像站在自动售货机前的人——只会按按钮,却忘了机器后面还有整个仓库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把“是否同意”简单等同于站队,会让我们错过真正的思考金矿。试问:如果材料中的观点完全正确,为何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人文主义者都是成年人?如果完全错误,又怎么解释现实中确实存在“越长大越冷漠”的现象?好的破题,应当像医生问诊——不急着开药,先找出病症的根源。当别人还在纠结“是否”时,你早已拿起手术刀,剖开概念的内核。

二、指令解码:藏在“是否”背后的三重空间

当作文题要求“是否同意”时,你真的以为只需点头或摇头吗?这看似简单的指令,实则是三层思维台阶:拆解概念、重估价值、映照现实。跳过任何一级,作文都会变成缺腿的凳子——看似能坐,实则摇晃。

第一阶是“拆解概念”。就像修手机得先拆开外壳,面对“同情心被消磨”的命题,首先要拆解核心零件:“同情心”究竟指什么?是小孩见人摔倒就哭的本能反应,还是成年人深思后的援助行动?“消磨”是像铅笔越写越短般的必然损耗,还是像铁器生锈般可预防的病变?有篇范文开头便划清界限:“三岁孩童的眼泪是生理性同情,三十岁志愿者的善举是价值性共情。”这一刀下去,立刻劈开了讨论的空间。

第二阶要“重估价值”。材料说“长大消磨了同情”,难道我们要全盘接受这个悲伤的结论?有考生搬出《小王子》的金句:“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,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。”接着追问:忘记童真的真是年龄,还是功利社会的规训?更聪明的写法是对比古今:杜甫写下“大庇天下寒士”时已过不惑,白居易创作《卖炭翁》时早逾而立。这些成年人的同情,难道不比孩童的眼泪更有力量?记住:命题人给的悲观叙事,恰是让你翻盘的跳板。

最后一阶必须“映照现实”。当别人还在争论“该不该长大”,高分作文早已把目光投向现实:为什么网络暴力中的键盘侠可以肆意伤害陌生人?这真是同情心消失,还是数字面具放大了人性的暗面?又比如“银发知播”群体,退休教师通过直播传授知识,这不正是数字时代同情心的新形态——从“怜悯弱者”升级为“赋能他人”?这些例证像探照灯,既能照亮材料深意,又能凸显你对时代的观察。

试问:如果只停留在“同意/不同意”的表层,和只给病人量体温却不问病史的医生有什么区别?真正的高手,会把“是否”当作X光机,先扫描概念骨骼,再诊断价值病灶,最后开出治愈时代的药方。当你在作文中完成这三步,阅卷老师看到的不是对问题的回答,而是思考者的光芒。

三、方法进阶:在“同意”与“不同意”之间架桥

面对“是否同意”的指令,许多同学就像站在十字路口——总觉得只能选左或右。但真正的高手,会在这两条路之间架起一座桥。怎么架?试试这四个方法。

第一个方法叫“拆词术”。遇到“同情心被消磨”这种说法,别急着点头摇头,先把关键词拆开看看。有考生问:“消磨的是见人流泪的本能,还是助人行动的能力?”接着分析:孩童会为流浪猫哭泣却不懂救助,成年人可能不再轻易落泪,但会捐款给动物保护机构。这不正是把“同情心”拆成了“情感共鸣”与“行动担当”吗?就像区分“为落花伤心”和“参与植树造林”,前者是感性触动,后者是理性实践。这么一拆,材料中的绝对化表述自然就有了讨论空间。

第二个方法叫“时空对话”。假设让10岁的你和18岁的你视频通话,小孩质问:“为什么你现在看到蚂蚁搬家不蹲下来看了?”青年回答:“因为我在为保护它们的栖息地签名。”这种写法既承认“变化”,又赋予“成长”新意义。比起干巴巴的“我不同意”,用不同年龄的自我对话,能让观点活起来。就像用微信聊天记录写议论文,既有生活气,又有思辨力。

第三个方法是“找矛盾”。材料里藏着天然的矛盾:它说“成长消磨艺术心灵”,但达芬奇、贝多芬哪个不是成年人?有考生便设问:“如果完全保留孩童式同情,人类还能建立救助站、制定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吗?”接着论证:文明既需要“心疼卖火柴小女孩”的天然共情,也需要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”的理性设计。抓住这种矛盾,就像找到跷跷板的支点——轻轻一压,就能撬起思想的重量。

最后一个方法是“贴现实”。当材料说“成长消磨艺术心灵”,有考生引入“AI绘画”现象:人类把重复劳动交给机器,反而腾出精力创作更具个性的艺术品。这既没完全同意“艺术心灵消逝”,也没简单反对,而是在新技术语境中重新定义“艺术”。就像用美颜相机拍照,不是否定真实面容,而是探索美的更多可能。

试问:如果“同意与否”是作文的两岸,这些方法不就是教你造船搭桥吗?当别人还在纠结“站哪边”,你早已在两岸间自由往返。这样的作文,怎会不让人眼前一亮?

四、避坑指南:三类常见误区与破解策略

在应对“是否同意”类作文时,许多同学像新手司机——知道要避坑,却总在同一个坑里翻车。最常见的三个误区,你中过招吗?

第一个坑叫“绝对化站队”。有考生开篇就写“我完全同意”,接着全篇堆砌“老人摔倒无人扶”“网络暴力泛滥”的例子,活像拿着锤子到处敲钉子。但现实真是非黑即白吗?破解之道其实简单:加个限定词。比如改成“在工具理性泛滥的当下,部分成年人的共情能力确实退化”,既回应材料,又留出讨论空间。就像说“雨天路滑”不等于否定所有交通工具,而是提醒小心驾驶。

更隐蔽的是“概念混淆战”。把“同情心”等同于“多愁善感”,用林黛玉葬花论证“艺术心灵消逝”,却忘了黛玉葬花恰恰是成年人的诗意反抗。正确做法是先搭概念金字塔:最底层是生物本能(婴儿见人哭也跟着哭),中间是社会认知(理解他人处境),顶端是价值选择(决定是否行动)。分清了这些层级,再谈“消磨”才有意义。

最危险的当属“例证搬运工”。从孟子“恻隐之心”跳到特蕾莎修女,再蹦到张桂梅,看似旁征博引,实则像在超市乱抓商品。该怎么做?给例子串条逻辑链:原始人共享猎物是本能同情,孔子“仁者爱人”是文化同情,现代慈善体系是制度化同情。这条进化链,既能展现思考深度,又让例子不再散装。

记住:避开这些坑不是为了应付考试,而是让思考真正自由。就像跳脱“是否”框架的舞者,不被绳索束缚,反而能触及更高处。

五、实战推演:从审题到升华的四阶思维

以“同情心是否随成长消逝”为例,带你走通思维全流程:

第一步:切分概念。把“同情心消磨”切成两半——情感敏感度可能下降,但价值判断力却在提升。就像儿童会为动画角色哭泣,而成年人更关注现实中的弱势群体。

第二步:对照历史。原始部落见伤者必救是生存本能,现代社会设立法律援助则是理性选择。前者像应急药箱,后者如系统医保,都是同情心的不同形态。

第三步:追问矛盾。若成人真缺乏同情,为何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慈善捐款最多?或许我们失去的是即时反应,获得的是持续关怀。

第四步:锚定现实。当AI能识别人类情绪,我们反而更需要“有温度的同情”。某高分作文结尾写道:“在算法推送同质化信息的时代,保留为陌生人故事流泪的能力,才是人类最后的堡垒。”

这样的思考轨迹,早就不再困于“是否同意”,而是用思想的火花照亮了更广阔的天地。

结语:

“你是否同意”从来不是封闭的是非题,而是命题人递来的望远镜——既要看见题面的文字,又要望见远方的星空。当我们在“同意”中寻找裂缝,在“不同意”里发现共识,那些曾被束缚的观点就会化作璀璨星辰。记住:高考作文最美的答案,永远生长在“是”与“不是”的交界处,那里既有月光的清辉,也有新芽破土的生机。

来源:深语老葛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资讯
热点资讯


Powered by 博狗娱乐平台网址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